开新局、启华章,开创“十四五”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今天,我们相聚上海,召开本次大会。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全行业年度盛会;也是我们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共商行业未来发展的一次盛会。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上,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更清晰地洞察当前的形势任务,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研判世界百年变局的新特征,紧扣新常态下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纺织行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十三五”时期纺织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纺织行业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巩固制造优势,不断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行业发展的质量、动力、效率实现了根本性变革,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十三五”时期,行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行业传统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 “十三五”时期,行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保障民生就业,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行业重要民生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 “十三五”时期,行业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内外市场循环、保障国际收支平衡,行业创造国际化新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 过去五年里,围绕《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设定的发展目标,行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绿色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绝大部分指标已经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行业取得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行业积极践行制造强国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系优势和规模优势不断强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202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800万吨,占世界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70%;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99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不断优化,整体素质大幅提高。行业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耗量比重由2015年的46.4:28.1:25.5调整为2020年的40:27:33。“十三五”末,我国已成为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其中,高性能纤维总产能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较2015年增长40%以上。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大量涌现。截至2020年底,沪深两市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92家。恒力、魏桥、新兴际华、盛虹等纺织行业优秀代表跻身世界500强企业梯队。 (二)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产业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基础研究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行业在纤维材料、绿色制造、纺织机械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以上。期间,产业共有1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纺织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已具雏形。 两化融合深入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行业紧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纺织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在制造业中位列第一。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快形成,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智能纺织品也从衣着类、家用类向产业用延展。移动互联技术、AI技术等不断创新流通业态、购物场景和服务体验,行业成为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模式创新最活跃的产业。 创新生态日趋完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企业在产业中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初步形成。2019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较201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化纤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4%,较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底,行业共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1家(含5家分中心)、国家认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12家。 (三)行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时,纤维消费已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纤维消费数量和结构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万美元时的水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行业依靠完善的产业配套、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强大的产业转换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业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产品和服务需求。形成了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流行趋势协同研究和发布机制,时尚设计原创能力提升明显。产品开发向着功能性、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应用领域也向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不断延伸。中国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品牌中85%左右为自主品牌。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占品牌消费的比重已超过15%。 行业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稳就业成效显著。作为重要的就业载体,全行业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行业发展直接惠及“三农”,为农村转移劳动者提供适宜进入、前景广阔的就业岗位。 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向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高度统一,在解决地区、城乡区域差距中做出了建设性贡献。目前,全国36个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中有34个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行业的产业转移工作有效助力了精准扶贫,今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纺织行业16名个人、4个集体获得殊荣。 (四)行业全面拓展对外开放格局,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百年变局特征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行业持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支持经济发展、稳定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彰显了产业的责任与担当。 行业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201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比重为33.9%,纺织品出口额占全球比重从2016年的36.6%提升到2019年的39.2%。出口市场结构持续优化,更加多元。2019年,我国对湄公河五国出口比重占行业总出口的9.2%。贸易新业态不断涌现,跨境电商成为新的增长点,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国际展会的专业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际一流的商贸平台。 行业已经从产品走出去、产能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和资本走出去迈进。产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降低了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经贸风险。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和产品设计企业分布已经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企业在湄公河五国的投资额超过18亿美元,约占同期对全球投资总额的26.6%。 (五)行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用能结构持续优化,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二次能源占比达到72.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5.5%,万元产值取水量累计下降11.9%。污染减排卓有成效,行业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10%。企业的化学品管控意识不断提升,产品生态安全性普遍增强。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以来共有251种绿色设计产品、91家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1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正在加速融入纺织产业链体系。 社会责任的维度和内涵不断延展。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全行业深度推广,并且开始覆盖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工厂。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方法持续完善。时尚气候创新2030行动等深入开展。行业化学品、碳、水和循环再利用管理平台也在持续完善,产业影响力大幅提升。 回望来路,从追赶到引领、从优秀到卓越,党团结带领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骑绝尘、屹立于世界纺织产业之巅。过去五年的发展,为行业“十四五”开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行业更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开了新的局面。 二、2021年上半年工作有序推进,行业实现良好开局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纺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开展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从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确保行业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党建为引领,中国纺联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协会内部机构与部门的改革不断深化,脱钩与换届工作有序推进,行业协同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引下,行业服务实现新的突破,工作基础更加夯实,相关工作有力保障和推动了行业“十四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和快速起步。 (一)统筹现实与长远,科学引导产业发展 以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企业为重点,行业继续深入开展产业调查研究工作,掌握行业最新发展情况。数据统计工作不断深化、细化,为研判行业形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围绕行业重大问题,系统开展了专题性研究。以此为支撑,“两会”期间,中国纺联协助代表委员形成提案,内容涉及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扩大新疆棉及其制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保障产业原料供给、支持行业绿色发展、引导纺织印染行业发展绿色制造、促进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强化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引导行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核心时尚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行业专业市场优化升级等重点领域。相关工作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了行业发展的情况与诉求,为行业健康发展争取了更多政策支持。 围绕行业战略定位与中长期发展,中国纺联协调与组织行业力量编制了《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广泛征询社会意见,持续修改完善。文件为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统筹国际与国内,推进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激活市场需求与潜力。成功举办2021中国纺联春季联展,产业链各环节实现高效对接。积极引导线上线下多业态融合发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在行业的创新应用方兴未艾。推动专业市场快速转型升级。军民融合工作不断深化。国际市场的拓展与出口产品转内销的支持引导工作协同推进,行业内外贸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科学引导生产力布局,产业国内发展与国际布局之间实现了更好的平衡。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与培育工作,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入发展,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和世界级时尚小镇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组织行业百强企业八桂行等区域交流对接活动,引导产业科学有序转移。产业国际产能、经贸、投资合作向纵深推进。“澜湄”等纺织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不断提质升级,中斯、中巴交流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资源流通更加顺畅。 (三)统筹发展与安全,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全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保障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持续追踪国内外贸易环境、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引导行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纺联等平台,传递科学理性声音,为行业争取到国际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围绕“新疆棉花”问题,中国纺联代表行业发表声明坚定支持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立场,呼吁国际品牌尊重中国纺织产业界和新疆人民的正当权益。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不断深化。社会责任的工具和方法持续丰富,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方向,行业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系统推进。启动了“可持续未来材料”项目和中国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引导绿色纤维技术、绿色制造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与废旧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绿色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纺织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推动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与安全的支撑作用。围绕“卡脖子”难题,引导行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投入。推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行业科技创新应用与转化成效显著。组织行业标准的研究编制与发布工作,支撑科技创新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四)统筹质量与效益,提升产业供给能力 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全产业链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在趋势研究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产品开发和供给效率显著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等工作持续展开,产品开发服务能力不断升级。开展多层次行业活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衔接。 以“大师、大牌、大事”为重点推进时尚发展。开展品牌建设、培育与评价工作,优化包括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三级体系。在国家品牌日活动期间,举办了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等活动,行业设计品牌商业转化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举办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与名师名企开展战略合作,传统非遗文化的时代活力持续释放。 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行业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不断强化。成立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时尚产业数字技术创新联盟,行业数字化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全力支持和引导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的发展,智慧化、柔性化供应链体系逐渐形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蓬勃发展。 (五)2021年行业稳健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面对全球疫情反复与市场波动、地缘政治与战略博弈的交织影响,行业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行业在稳经济、促就业、防风险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2021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14687.5亿元,同比增长22.6%;利润总额667.6亿元,同比增长71.8%;产成品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12.8次/年和1.1次/年,同比分别加快22.4%和16.8%。扣除同期低基数影响,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势平稳,实现了良好开局。 生产增速稳步提升,产业制造基础与供应能力不断夯实。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4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6.7个百分点。全行业除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受基数影响,增速略有放缓外,产业链各环节增速提升基本在2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价值创造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 内外市场保持增势,行业构建双循环格局中表现突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产业供给体系与内需市场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1~4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1%,高于同期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4.7个百分点。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1~4月零售额同比增长47.9%,高于同期日用品和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国内疫情的有效防控,使得行业出口优势更为突出。1~5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1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7.3%(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8.7%)。其中,纺织品出口560.8亿美元,受去年同期防疫物资出口基数较高影响,同比下降3.1%(以人民币计同比下降10.3%);服装出口566.1亿美元,同比增长48.3%(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37.6%)。 行业新动能加速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行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智能可穿戴电子织物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的引领能力与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快速发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1~4月,我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8%,远高于同期网上吃类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增速。 从投资数据看,2021年1~4月,我国化纤业、纺织业和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13%、22.9%和10.1%,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回升32.9、22.1和6.9个百分点。投资的回升是产业信心体现。行业实现了“十四五”良开好局,呈现出新的气象。 三、把握战略机遇期,适应形势的新变化、新调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有新发展、新变化。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深刻认识内外环境的新特征、新变化,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世界经济步入新常态,不确定性是主基调 百年变局深度演进,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整个外部环境空前复杂。 1、世界经济陷入低速增长,未来前景面临不确定性。 疫情对全球供给能力造成了巨大的现实的冲击。疫苗的短缺与不均、疫情的变异与反复,严重影响了南亚和东南亚等制造业重点区域的生产恢复。同时,疫情对消费能力的压制也在持续发酵,需求不振正成为常态。2020年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出现了近30年来的首次下降。供需的不振构成了经济低迷的底色。 经济低迷强化了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型市场国家的债务风险。2020年,阿根廷、巴西、南非和马来西亚债务GDP比率均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其中阿根廷和巴西更达到90%左右。这些正对全球经济形成系统性的压力。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持续的经济刺激正在形成新的动荡源。5月28日,拜登公布了二战以来最高水平的预算提案,数额达6万亿美元。如此大量流动性的输入,正引发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通胀预期与未来的不确定,使得资本投机行为加剧,开始更加偏好快进快出的投资,比如比特币交易和NFT(非同质化代币)项目。对制造业投资的减少正在损害未来的发展能力。 2、地缘政治格局更加复杂,经贸合作面临不确定性。 全球力量对比的改变使得国家间的竞合态势发生改变。巴以冲突、顿巴斯局势等摩擦事件明显增多。数字与网络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科技创新与保护、气候变化等都在成为国家博弈新的领域。 中国面临的经贸环境更为复杂。美国已将中国视为战略性竞争对手,并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了《2021年战略竞争法》,明确表示将以一切工具制衡中国。6月3日拜登政府公布“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禁止美国人士交易清单上59家企业的证券。两国未来关系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从澳大利亚撕毁“一带一路”协议,到欧洲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再到对中国企业投资与并购更严格的审查,一些美国西方盟友遏制中国的声浪也在加大。以新疆棉的问题为代表,地缘政治的变化正在影响全球供应链合作。未来,企业在国际采购、投资过程中需要强化政治风险的意识。 3、供应链合作逻辑发生改变,产业布局面临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围绕制造业的竞争愈加激烈,保障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更是成为重要关切。主要经济体纷纷通过实施制造业回流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关键制造领域的控制力。全球生产制造体系也在围绕大型自由贸易区加重布局,各国间贸易、投资领域竞合关系更趋复杂。行业要更多的在效率和安全的平衡中强化布局,保障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对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这暴露出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中影响力的缺失问题。未来,增强行业发展的根植性与安全性将成为关键。 (二)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总要求 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不确定性成为外部环境的主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已经开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内需市场为战略基点的“双循环”格局正在形成。而人口、区域和市场深刻影响着格局的发展与演进。行业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1、人口结构的变化。 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和市场需求的根本来源,人口调整决定着产业与市场的布局。中国人口总量仍是世界第一,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劳动人口持续下降。2020年,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相比2010年减少6.8%;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农民工的人数也首次出现下降,比2019年减少517万。尽管有延迟退休和放开“三孩”等政策出台,但扭转劳动力供给态势难度很大。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成为行业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是人力资本持续积累。20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0.75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达到15.5%。人口素质的提升正在形成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就业偏好和人才分布,使得人才资源与产业升级间的正反馈尚未形成。行业需要采取行动用好人才红利。 三是人口适应性持续提升。IMF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484美元,是1990年的33倍多。经历全球最剧烈的发展与变革,使得巨大规模的中国人口具备了强大的适应创新的能力与自信。从理念到实践、从接纳到应用、从需求到供给,中国正在蓄积强大的创新势能。 2、区域结构的变化。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和区域结构的显著特征。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等七大城市群汇聚了全国5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GDP。区域发展呈现高度集聚、层次分明、协调发展、深度融合的趋势。其中,中心城市正在发挥引领作用,向国际化消费中心、创新中心和时尚中心迈进;而周边区域则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向着世界先进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发挥“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将城市群的梯度势差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优势,是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南快北慢的态势仍在延续,城乡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2019年,南北经济总量差距扩大至29个百分点;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56。差距即是空间。在共同富裕的逻辑下,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中西部地区、乡村市场的潜力正逐步释放,成为新的价值空间。 3、供需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存量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一是要素成本优势渐弱,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的供给瓶颈已经显现,低价供给、无限供给的时代结束;二是市场趋于饱和。产品的供给能力超出市场的基本需求,竞争同质化、产业内卷化的现象更加突出;三是流量红利见顶。截至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已无大规模增长的空间,流量和获客成本高企,边际产出递减趋势显现。 存量经济下,新型消费正成为重要突破口,塑造着供需间的新平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互动,推动消费领域的衍生与发展。比如,跨境电商Shein 2020年销售已达100亿美元。文化创意与产品创新的相互叠加,推动消费价值的形成与延伸。国潮的兴起与IP的盛行是很好的例证。2020年,中国IP授权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消费体验与用户参与的有机融合,推动消费场景的丰富与升级。比如反向定制和沉浸式营销的发展。今后,行业需要以更加精细化、集约化的发展融入新型消费的潮流。 (三)科技创新成为新动能,科技创新能力是支撑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产业的要素结构、价值构成、产业生态。科技创新关乎生存权、发展权与话语权。国家间围绕关键技术、核心标准、创新体系的博弈日渐激烈。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崛起,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2021年4月,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无尽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s),多次提及中国挑战,提出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其科技发展以及关键产业研发予以保护。行业要赢得未来,需要积极作为把握全球科技发展的特征与潮流。 1、要顺应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的潮流。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等前沿科技持续涌现,创新突破呈现多点群发、交叉融合态势。这使得现代科学研究正成为复杂系统。作为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纺织科技创新的这一特征尤其显著。独自创新、封闭创新、单维度创新的难度在加大,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正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加快探索符合学科融合发展趋势的模式和生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行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2、要顺应科技创新“极化发展”的潮流。 世界科技创新的资源与能力的分布并不均衡,集中化程度事实上在不断加深。一是工具的极化。创新的成效对科研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研究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医学的获奖成果中,超过68%都要依托当时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才能完成。而高精密、高性能、高端化的科研工具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二是理论的极化。重大的系统的创新越来越依赖基础性、根本性的理论突破和底层创新。前沿理论、关键技术的突破是长期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其发展与应用也呈现出极化的特征。三是平台的极化。设施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数据化综合性平台,正在成为科学创新的核心支撑。整个科学研究和管理范式都向着“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范式转变。比如IBM的MolGX平台,可以将新材料的发现速度提高10到100倍。行业只有在高端工具、重大理论、综合平台上发力,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赢得主动。 3、要顺应科技创新“应用驱动”的潮流。 当前,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的边界日趋模糊,创新与需求的联系空前紧密。构建需求牵引、场景驱动、多主体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成为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从全球看,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用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建设,成为提升技术转化的重要方式。比如美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就是致力于推进产学研政合作,实现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行业要提升新技术向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转换,关键在畅通需求与创新的循环。 (四)数字经济呈现新特征,纵深化发展是必选项 数字经济作为通用性、基础性支撑的属性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形态。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走向纵深,呈现新的特征。 1、更加专业化的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重心已经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迁移。就纺织服装行业而言,与流通领域相比,产业的应用场景更为复杂。从原料生产、纺织染加工再到流通与服务,不同环节关注的问题、提出的诉求都有很大差异。这就对于数字应用的内容提出了更多要求,全场景化、专业化成为重要趋势。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方式开始由消除信息不对称、建立主体连接等简单应用,向提供决策支持、替代专业智识等更为复杂的方向延伸。数字经济的未来潜力与引爆点,在于如何适应更多专业场景、融入更多行业智慧。 2、更加人本化的数字经济。 对于消费者权力尊重和数据应用的保护成为普遍规则。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已开始制定和出台网络安全领域相关标准和法规;欧洲议会要求进一步强化《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执法力度。我国已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国家标准380余项,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对于数据收集和使用的约束也更为严格。5月工信部对90款过度采集用户信息的App进行了下架处理,其中包括天涯社区、大麦、脉脉等知名企业。收集、使用用户数据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终结。尊重用户隐私和权益,合理使用数据正成为必循遵循的市场准则。未来,依靠用户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需要规范审慎。 3、更加公平化的数字经济。 全球对于平台经济的垄断行为正在加强监管与引导。去年12月以来,欧盟委员会同时出台了《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两部草案;我国将《反垄断法》修订草案的出台提上议程。今年4月,国内更是对阿里巴巴、美团等平台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进行约谈和处罚;欧盟也对苹果公司发起了1700亿元人民币罚款的反垄断诉讼。针对数据垄断、流量垄断、算法垄断和市场垄断的执法正在加强。公平竞争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4、更加主权化的数字经济。 网络与数据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从全球来看,数据的流动和归属问题正成为各国竞合的重要议题。例如《英日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数字贸易作为新增条款,以确保两国间数据的自由流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明确了电子商务下各成员制定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基本原则。数据本地化成为数字经济合作的新要求。5月,法国政府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数据存储提出了严格的本地化要求;特斯拉也宣布已在中国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正涌现出一批拥有互联网基因的跨国时尚企业。在开展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今后需要更充分地考虑数据主权化的趋势,应对不同区域的政策要求。 (五)低碳发展成为新范式,碳中和目标是试金石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的广泛共识和国际竞合的重大议题。截至2021年1月,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提出要实现碳中和。我国也宣布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做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在此背景下,行业要让“波特假说”成为现实,实现低碳发展与能力提升的“双赢”,需要在技术创新、制造创新、规则创新中构建新的比较优势。 1、绿色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当前,碳捕获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耦合的技术组合正成为实现整个经济体系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物质承载和产业源头,绿色材料技术的突破对于整个产业的低碳与循环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如生产原料来源从石油、煤炭等高碳领域向低碳生物质领域转变,纤维材料实现更好地回收与降解,都将提升整个系统的绿色效率。 2、制造体系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 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与再造是关键。从原料生产、纺织染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都需要进行工业路线和生产流程的调整与改善。这需要绿色设计的融入、新技术的应用、精益化的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随着环境成本变得更加透明和可衡量,绿色约束从企业自身向着产业链上下游、各利益相关方延伸。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成为趋势。 3、碳核算和碳标签在牵引全球规则的改变。 目前,实施产品碳标识的国家已超过14个。今年4月,法国通过了“产品碳标签”法案,并将在纺织服装行业试行。以碳核算为基础,碳定价机制开始重新定义价值。从全球看,正在实施或规划实施碳定价机制的国家(或地区)共有61个,其中31个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30个是碳税。定价机制的改变将进一步引发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融资政策等的调整,推动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产业规制的形成。比如,国际贸易规则的绿色低碳化,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绿色投融资规则的完善,将有力推动绿色金融和ESG投资的发展;绿色产业政策的实施将为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带来支持。这些规则的调整,正在推动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维度的改变。 4、碳中和正全面系统地触发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面对变化,行业既要顺应潮流大势,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明确底线责任的基础上,依据发展阶段、现实基础和能力优势选择适宜路径和节奏。要避免寻求普适性、无差别的发展范式;要坚持循序渐进与探索性原则,遵循科学规律与市场规律,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四、关于《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的说明 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四五”时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乘势而上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行业在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重要窗口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纺织工业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就需要有新的目标方向,要实现新的时代价值就需要有新的发展蓝图。制定“十四五”纺织行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工作意义重大。 在此,就《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纲要及指导意见”)起草和实施的有关情况向各位代表作出下列说明: (一)“纲要”和“指导意见”的制定过程 中国纺联自2020年5月起,开始组织研究和编制“十四五”行业发展的“纲要及指导意见”,成立由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方向与总体框架、工作小组成员及相关工作负责人。领导小组充分调动综合职能部门与专业协会力量,发挥“联合舰队”作用,系统推进相关工作。经过持续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推敲交流,“纲要及指导意见”陆续成稿。本着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原则,今年4月起先后征集了纺织院士、联合会特邀副会长、联合会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以及部分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的建议和意见。他们的建言献策为完善“纲要及指导意见”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此,向所有为研究和编制“十四五”行业发展“纲要及指导意见”付出心血和做出贡献的行业同仁和同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二)“纲要”和“指导意见”的基本框架 “纲要及指导意见”由行业综合篇和科技、时尚、绿色专题篇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与“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内容和逻辑上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纲要”和“指导意见”按照规划体例编写,基本框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主要阐述“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十四五”发展形势,研判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介绍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全面系统阐述“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思路,定性和定量制定“十四五”发展目标或指标体系。第三部分介绍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把行业主要领域在“十四五”时期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即任务和工程,分综合和专题两个层面做了安排,并使用专栏和项目形式进行细化和分解。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重点阐述促进和推动“纲要及指导意见”有效实施的行业性措施,提出行业和企业在“十四五”时期对政府的政策诉求与建议。 (三)“纲要”和“指导意见”的重点方向 “纲要及指导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提出了2035年行业的远景目标,即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我国纺织工业要成为世界纺织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以此为指引,“纲要及指导意见”给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1、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能力,这是产业的发展动力 行业发展的质量、深度、效率取决于科技创新的质量、深度、效率。我们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破重大瓶颈,打造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把突破关键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产业链安全和自主可控,推进全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关键在技术。要强化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重点围绕纤维新材料技术、纺织绿色制造技术、先进纺织制品技术、纺织智能制造与装备等四个领域开展技术装备研发创新。 把科技创新体系作为重要保障。创新体系是实现行业技术创新突破与成果转移转化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行业将积极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认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用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机制,推进跨领域合作,产学研用协同。 把建设标准体系作为重要方向。标准是引领力是话语权。行业科学、规范、系统地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标准体系。要完善标准机构建设,优化组织体系,加大对标准的制定和整合力度。重点关注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功能性纺织品、智能纺织品、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领域的标准制定。 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作为根本着力点。人才是根本支撑、第一资源。行业将加快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高水平研究型纺织学科,积累基础研究人才,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扩大纺织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 2、建设高质量的纺织制造体系,这是产业的成长根基 制造体系是产业创新与价值实现的中枢。要打造高质量的纺织制造体系,既要有点的突破与强化,也要有系统的推进与提升。“十四五”时期,要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提升制造体系的高端化、现代化水平。 固根本,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锻长板补短板,实施纺织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补齐基础纤维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加快突破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尖端技术空白,推进生物基纤维和原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其终端产品应用。发展高端化纺织专用基础件、纺织装备。加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纺织行业的深入融合。 强协同,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发挥纺织产业链完整优势,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提高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推动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化转型升级,构建大中小融通、产学研融合、产供销协同的产业生态。促进两化融合与两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强能力,推进制造环节高端化。加快纺织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先进制造水平。强化纺织全产业链精细化加工技术,提升纺织、非织造、复合等成型技术。采用科学管理工具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推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纺织各细分领域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 3、畅通内需为战略基点的产业循环,这是产业的发展重心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党中央深刻洞悉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战略选择。纺织行业将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方向,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高品质生活。 保障民生基本需求。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以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强化质量管控,优化产品品质。打造高质量、多功能、高性价比的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基本需要。 培育行业新型消费。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引导行业形成数字消费、绿色消费、体验消费和服务消费。推动平台融合、场景融合,强化文化赋能、数据赋能,实现全产业链、全渠道的模式与业态创新。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可持续时尚与负责任消费。 拓展产业应用空间。推动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好服务于生产、生活、生态。以产业用纺织行业为重点,提升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材料创新、制造升级和产品开发水平,打通体系,促进产品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工具、土工建筑、安全防护和农业等重点领域应用。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 4、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与水平,这是产业的格局定位 只有充分融入世界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产业。纺织产业要顺应全球化潮流,以更开放的格局,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以资源整合为核心,构筑全球化的优势。充分整合优质国际资源,促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模式,合理引进国际优质原材料、装备、技术等。加强对国际品牌的收购、并购,依托人才、渠道、管理的整合,提高企业品牌体系的价值。充分合理利用国际资本,建立互利共赢的良好生态。 以产品供给为核心,服务全球化的市场。提升外贸产品价值,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发挥海外展会作用,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推进纺织行业领域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的国际国内相衔接,以同标同质促进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流通顺畅。 以产能合作为核心,完善全球化的生产。努力打造以我国纺织产业体系为资源调配中心的全球生产网络,有序协调国内外制造产能布局。加强对国际产能合作形势、投资政策、营商环境等的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产业走出去的良好时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共建合作,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标志性项目。 5、推动行业时尚发展与品牌建设,这是产业的价值高度 推进纺织服装行业的时尚发展与品牌建设是提升产业价值与影响,激发文化自信与自觉的重要途径。 提升文化引领能力,涵养生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时尚生态,提升产业供给、丰富品牌内涵、引导市场需求。加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加快培育“国潮”品牌和自主品牌。 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支撑发展。加强流行趋势、生活方式研究和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完善从纤维原料到终端产品的产品研发体系。加大智能穿戴、绿色健康和复合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力度。以产品个性化、品质化为方向,发展高级定制。 提升数字驱动能力,推动创新。尊重消费者权益,合理利用数据。以数据分析驱动设计创新,加强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客群分析、趋势研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以数字经济助力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的流量汇聚效应,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层次连接,推动传统品牌焕新与再造,助力新品牌衍生与崛起。 提升平台服务能力,赋能成长。以大师、大牌、大事为重点,提升品牌支撑与培育能力。以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为方向,推进行业会展、时装周、设计大赛的升级,助力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利用国家级品牌活动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自主品牌宣传推介。积极推进资本与品牌的对接,加速品牌成长壮大。强化对纺织服装品牌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研究,丰富品牌建设的方法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千年大计。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是纺织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推动行业低碳发展。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鼓励开展碳核算方法学、减排路线图、减排成本分析等标准及规范体系方面的研究。节能发展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环节。以企业与园区为主体,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升。严控高耗能、高碳排放项目建设,推进落后与过剩产能的腾退与升级改造。鼓励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智能化能源管理试点示范。 推动行业绿色发展。以绿色创新驱动降污减排,加大清洁生产改造力度。高度重视新兴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加强有毒有害物质替代,严格控制染化料助剂等化学品使用。完善纺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升级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动纺织园区和重点企业水系统集成优化,促进水资源充分利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研发绿色纺织产品。 推动行业循环发展。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对纺织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升级。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纤维再利用企业集聚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开展废旧纺织品服装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突破再生涤纶、废旧纺织品服装再生利用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与工艺路线。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 推动行业责任发展。以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为核心,将企业社会责任全面纳入行业的价值体系和创新体系,培植产业的持久成长能力。持续创新社会责任建设体系与工具方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社会责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全球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与支持。 7、优化国内布局提升发展协调性,这是产业的空间布局 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潜力的有力途径,是实现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区域整体布局,产业才能更好形成协同与联动效应。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战略,以产业一体化带动区域一体化。适应城市群发展战略要求,以核心区带动外围,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根据区域特征差别化发展产业。中心城市以科技创新与时尚创意、消费引领为发展重点,制造业成熟地区要聚焦先进制造、培养单项冠军、领先企业。 进一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要顺应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探寻最适目标与路径。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高端设计、品牌建设等,打造国际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品牌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中西部地区根据资源禀赋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本地就业规模。以产业转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要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跨区域合作中的特殊作用, 推进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纺织产业的重要承载。推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智慧型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小镇。发现、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与成熟地区紧密协同发展。以“引领力、凝聚力、责任力、贡献力”为核心,推动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升级发展。提供高质量、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产业集群各主体发展环境。 8、构建纺织产业安全发展体系,这是产业的安全底线 新形势下,安全问题已成为产业的核心关切,摆在突出位置。要把安全发展贯穿产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聚焦技术与原料,解决产业链上根本性、源头性、战略性的安全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和短板技术攻关,逐步实现高性能纤维特定品种、高功能性复合材料和纺织制成品、纺织装备基础件短板等的自主可控。注重风险防范,保障原料供应安全,支持有煤炭资源的中西部地区适度融合发展煤化工与化纤产业。 科学引导全球产业布局。平衡安全与发展,引导纺织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和多元化布局。正确处理国内发展和国际转移的关系,保持适当的产业规模,满足居民基本需要和应急供应。 建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强化分析与研判,提升对环境风险的识别与预警能力。建立机制,防范国际资本异常流动风险、数据网络安全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等。 (四)“纲要”和“指导意见”的实施要点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要推动《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的落实,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要坚持党对行业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落实行业“十四五”纲要和指导意见的过程中,要坚定正确的立场与方向,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一致,始终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要加强与中央政府部门、银行证券部门等机构沟通,使行业“十四五”纲要和指导意见中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人民是产业发展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落实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产业发展的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宣传引导,让社会各个层面认可与支持纺织行业的发展,促进更多的年轻人才加入纺织行业,我们的事业才会成功。 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纺织行业是高度市场化、充分竞争的行业。“纲要及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工程,需要依靠市场主体即广大纺织企业及相关服务性实体的实践和努力才能落地和完成。中国纺联及所属各部门、各专业协会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让产业集群地政府部门、各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及地方协会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四是要坚持系统科学的实践。要按产业实际、客观环境、科学理论、市场规律推进“纲要及指导意见”的落实。树立“一盘棋”的思维,以系统观念开展相关工作,发力重点工作与主要矛盾,平衡各项工作与任务;要动态执行,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的方向、内容与节奏。 战虽有陈,勇为本焉;士虽有学,行为本也。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大潮中,行业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今年作为“两个百年”的交汇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纺联换届之年,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就是推进“纲要及指导意见”的落实,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强国富民使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纺织行业新篇章。 让我们坚定信念,在一起、向前进,共同开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