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标持有人所享有的独占、排他的权利,商标因注册而产生的专有权受法律保护。保护商标专有权是国内国际法通行规则,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产业活动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基于商标使用而形成的产品品牌,则是展示着一个企业的生产标准、发展愿景,甚至责任担当;是品质、文化、商誉的集大成者,是区隔其他产品的有效标识,是商标专有权的延伸,理应得到全社会的保护与尊重。 由于各国法律的不对称性和观念差异,加上我国在商标注册、保护及商标侵权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不严、刑法保护力度不够、行政处罚额度太低,不足以威慑侵权者等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欧、美、日、韩等大国攻击我们的软肋。 外患内忧,已届乱局根治期 笔者尝试以中国服装行业为例,剖析品牌“山寨”之害,呼吁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创新,抵制“山寨”品牌;并建议在商标权领域健全立法、严格执法,提高全民守法意识,为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品牌世界化创造公平、公正、诚信的法治营商环境。 一、抢注之害 恶意模仿、抢注与知名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扩大注册范围,形成对知名品牌的围猎,已经成为当下部分商家获取暴利的捷径。网络上流行的一段带有调侃性打油诗:“卡丹”到处有,“狐狸”漫街走,“老人”头被偷,“鳄鱼”遍地游,全国地摊皆“Polo”。非常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山寨”品牌盛行之况。这正是中国商业不正当竞争的缩影。由于最近几年知名品牌在线下、线上的销售业绩增速明显,一些投机者甘冒违法风险蠢蠢欲动。笔者通过法院裁判文书网及知产宝数据库,以“侵害商标纠纷”为案由检索出近7000件案件,这些案件时间多集中在最近5年内。曾备受社会高度关注的New Balance VS NEW.BARUN,UNDER ARMOUR (安德玛)VS UNCLE MARTIAN(安可玛汀),Polo sport VS Polo Ralph Lauren商标权之争就是典型的案例。 抢注盛行,一方面折射了我国在商标立法、注册审查机制方面的不完善,给投机主义者留下了趁火打劫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经营主体诚信的缺失,极度扭曲了中国商业的基本价值观,还对我国鼓励知识产权保护、反对不正当竞争、打造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构成了现实威胁,更让中国被钉上“山寨国度”的耻辱标签。 二、劣质之害 中国是服装制造大国,行业内总是有很多人以“没有中国人造不出的服装”自诩。“山寨”品牌不仅利用品牌模仿混淆认知蹭流量,更是直接购买被“山寨”品牌的产品作为样版,以降低材料、制造费用等方式批量生产劣质产品上市销售。这些“山寨”品牌产品从外观上乍看无差别,但消费者购回使用后,掉色、起球、缩水、变形等内外在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加上无法提供规范的售后服务,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同时,为了获取订单,一大批制造商舍本逐末,协助“山寨”品牌加工,放弃了对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投入与运用,逐渐丧失了与国际品牌接轨的能力。长期以往,中国服装制造终将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质量优势将会丧失殆尽。 三、低价之害 “山寨”品牌假借知名品牌的商誉与质量口碑,对标其吊牌价、恶意低价销售,与知名品牌形成天壤价差,再辅以混淆式宣传、贴身式开店等一系列组合策略,围追堵截知名品牌,从而坐收渔利。这种行为,不仅对被“山寨”品牌造成致命打击,也对服装同行乃至整个产业链产生巨大冲击,严重破坏了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规则。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最近几年“Polo”品牌“火爆”中国,形形色色的以马球骑手为LOGO的产品充斥各大商场、市场与特卖场。其中以“Polo sport”为代表的,最为疯狂。“Polo sport”及其骑手图形与1968年在美国纽约注册的“Polo Ralph Lauren”及其骑手图形相比而言,绝大部分消费者无法辨明其差异,一般都会误认为“Polo sport”是美国Ralph Lauren公司旗下高端男装品牌。正是利用这种误认及其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Polo sport”在全国各类城市疯狂扩张与渗透。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快闪店等到处可见,“全场2-4折”“正宗美国Polo......”等大肆宣传,购买者络绎不绝。消费者正是基于举着马球杆这个logo买单,殊不知,这根本不是“Polo Ralph Lauren”!为了进一步占据舆论制高点,标榜高端正宗美国品牌,他们不惜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密集布点。在京城北京西单、王府井、赛特、首创等各大名店不乏其日日特卖的火爆场面;在魔都上海人流稍微集中的大卖场、商场中岛、甚至是南京路黄金商圈都有它的特卖旗舰店。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城市各大主要商场居然甘为这类品牌大行其道赫然背书;与之价值取向近似的线上某些等低价竞争渠道,也不乏成为其合作伙伴者。 当然,上述所列品牌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互联网上、线下商场无不充斥这类品牌,消费者防不胜防,其害已到不得不根治之时。 “山寨”品牌凭借其带有欺骗性的销售模式,不断刷新特卖业绩。这种以混淆性宣传截流、高标价低折扣成交的模式,让其他品牌实体门店不堪其扰。一部分商家选择退出经营,以示对渠道方牺牲其他品牌利益为代价的短期行为进行抗议;仅存的部分品牌商家不断的被“带节奏”,陷入恶性循环的低价漩涡,经营举步维艰。 中国商业零售渠道整体沦为“山寨”品牌巧取豪夺之地,零售环境与秩序遭遇严峻的挑战。这是中国商业的悲哀,品牌的悲哀,也是消费者的悲哀!如不能集体遏制“山寨”品牌低价之害,迅速清理害群之马,恢复正常商业秩序,消除消费者信任危机,我们有何底气高谈诚信的中国、法治的中国?哪来的自信去展望中国商业未来的全球化? 天时地利,恰逢国货兴起时 身处全球化时代,法治化的中国,商人要在天赋的基础上,应更加模范遵守国内法律法规及WTO等一系列国际规则与协定,追求更有尊严的发展,以法律规则为准绳,以道德行规为约束,更加展现中国商人的自信与自尊,不以一企之私损害群体、民族、国家的荣光。中国人向来信奉“厚德载物”、“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如果能抓住中国当下发展契机,商家以经营“山寨”品牌为耻,渠道以销售国货品牌为荣,消费者以购买国货为潮流,商家不断的通过创新、创牌,通过革新工艺、提高品质及附加值,培养自主品牌,就能增强自身竞争力,在公平、诚信基础上赢得天下。如此,也是行业之福、百姓之福、中国之福! 中国从来不缺乏文化与智慧,中国更不缺乏德才兼备的商人。在呼吁抵制“山寨”品牌的同时,我们更应寻找一条自主创新与品牌培育发展之路。 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中国进迈向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中国文化愈加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缘于民族感情和文化自信的驱动,国货新潮流已蓬勃兴起,新锐国货品牌正在迈向世界。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符号不断的融入到产品设计开发、价值推广中,不仅保持着高性价比的优势,而且在跨界融合中改变了原有模样。国产体育运动品牌李宁、安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还有一大批“老字号”品牌,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主动推陈出新,成为了新晋“网红”品牌。麦肯锡《2020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品牌已经不再着眼于生产低价产品,而是努力升级产品的品质、性能和价值。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外青年族群的追捧。这就是国货的希望所在,这就是中国产品走向国际成为世界名牌的自信之源,中国国货就是世界名牌的历史复兴,指日可待。 更可喜的是,国内一些高端渠道意识到“山寨”品牌给商业本身和消费者带来的极大损害,纷纷选择清退;引进国潮品牌,拥抱年轻群体。更有一些规范经营的零售渠道,在引进国际品牌时,尤其注重其权利来源的合法性审查,不再以单纯的盈利作为唯一追求。为国潮品牌与国际品牌共同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选择、保护其合法权益方面,营造了更加公平、规范的营商环境。 同时,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执法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理念会更加深入人心。那时的中国商业、中国品牌、中国商人已自信地融入世界,中国,再无“山寨”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