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服饰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经 > 什么是新时代“劳模精神”?这些纺织行业全国劳模用事迹告诉你!

什么是新时代“劳模精神”?这些纺织行业全国劳模用事迹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0-12-16 | 来源:中国纺织报 | 作者:王奕捷/高会坡/龚莉娜/夏文静
日前,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一批纺织行业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表彰。

  编者按:日前,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一批纺织行业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表彰。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用心用脑、刻苦实干,用勤劳的双手和优秀的业绩弘扬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为纺织行业的广大工作者做出榜样。本报对部分全国劳模的事迹进行报道,与广大纺织劳动者分享和共勉。

  谢秀荣: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
 
  谢秀荣是南京际华5302公司服装缝制车间主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使她从一名普通农民工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缝纫工,一名合格的班组长、服装技术员、车间主任,获得了“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文明职工”、“南京市劳动模范”、新兴际华集团公司八位“感动人物”、“首席技师”等荣誉。

  她在担任B601/2组班组长期间,带领该组先后荣获江苏省“巾帼文明岗”、“先进班组”和全国“五一巾帼奖状”、“五一巾帼标兵岗”、“工人先锋号”和“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四项全国性至高荣誉。
   
  谢秀荣能吃苦、肯奉献,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为尽快生产出灾区急需的帐蓬,她带领同事连续作战36个小时,成为集团14家企业第一个出产品并且后续生产中工效最高的车间。在2015年和2019年两次大阅兵服装的生产中,谢秀荣带领缝制车间员工在严把质量的前提下,加班加点生产,确保阅兵服生产任务的完成,曾被多家媒体报道。
   
  谢秀荣时刻不忘为自己“充电”、“加油”,主动学习并接受了清华大学班组长远程教育,几年的坚持,让她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集团公司既有理论又有实操技能的专家。
   
  2014年以来,谢秀荣每年都有新成果,解决了公司服装生产中的一道又一道难题,获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如:在生产武警新式警官冬服时,自制定位尺固定容袖位置的办法,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同行业的生产难题,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她领头的“劳模团队工作室”在公司“双模化”生产中成果显著,许多工种产量提高15%、质量提高了5%。她带领员工立足岗位创新,为企业提高工效、降低劳动强度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谢秀荣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逐步成长为班组长、技术员、车间主任,每一步都需要勇气和胆量,而她勇挑重担、从不退缩。2018年3月,公司将原服装缝制一、二两个车间整合为一个服装缝制车间,车间主任的重担又交给了谢秀荣。面对整合后200多人的队伍,谢秀荣毅然勇挑重担,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细化分解指标、加强员工考核,使车间的整体效率提高了16%,员工收入增长了12%。
   
  谢秀荣不仅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平常也十分关心、关爱员工,经过走访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和要求,设法帮助组员解决实际困难,用真情感动了许多人。她常说“用制度管人不如用心管人”,谢秀荣就是用她的热心、诚心、知心换来员工们对她的信任和对企业的忠心。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病毒的关键时期,她带领车间骨干向公司递交了请战书。春节期间,她放弃休息去了解防护材料的性能和制作工艺与要求,在疫情最危急的时期,她动员了160多人复工并实施三班制生产急需的防护服,尽最大可能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面对荣誉从没有半点的自满与骄傲,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中去。这是谢秀荣对劳模精神的理解,更是谢秀荣对劳模精神的践行。

  魏倍倍:在劳模影响下我也成了劳模

  今年新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魏倍倍是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在行业内,他有着“科创能手”的美誉。参加工作以来,他带领工友安装了价值8000多万元的纺纱设备;围绕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攻克了500多种新型纤维品种的捻结质量难题,累计创效达1800多万元。

  2002年,魏倍倍从石家庄市藁城区双庙村考上石家庄市纺织技工学校,2004年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实习,后转正至今,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保全工段长、车间技术员、车间主任助理,直至如今的生产技术部副部长,成长的步伐稳健而扎实。2006年,20岁的魏倍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成为石家庄市劳动模范,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
   
  魏倍倍说:“被评为全国劳模,我深感自己肩上担子更重了。成绩属于过去,我将以此为新起点,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做得更好,带动周围更多的同事融入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为公司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以技能立身、在岗位建功是魏倍倍从业多年来的不变追求。他深入生产一线,投入科技创新,成为省劳模后,公司以魏倍倍的名字建立了创新工作室,给他和工友们搭建了更大的创新创效平台。为了纺好生产成本低、生产方式独特的麻加丝新产品,魏倍倍带领工作室成员突击试纺,加班加点摸索经验,最终确定新的生产流程,比常规方法减少两道工序,专用设备改造费用仅需2万元,为企业节约了98万元设备资金。“粗略计算,我们工作室每年都确定攻关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工艺改进150多项,提出合理化建议70多条,在优化生产工艺和操作法、节能降耗压缩成本等方面累计创效800万元。工作室骨干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提高设备完好率、突击更换纺专器材、攻关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义务加班提高班产,成为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干得好的技能型员工。”魏倍倍说。
   
  从设备安装到稳定运行,从日常生产到解决难题,从轮班小组到企业车间,只要生产工作有需要,魏倍倍都会冲在前面,积极参与。“我参与见证了常山纺织的发展壮大,我很自豪。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新一代常山纺织人、新一代产业工人的职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蓝图。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常山纺织一定有所担当,作为建设者的常山纺织人一定有所作为。身为农民工劳模的我,愿意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企业,把今天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以更高标准和更优异的成绩绘就更美好的未来。”

  李承霞:“小目标”创造“新高度”

  从一线普通员工到如今的全国劳动模范,李承霞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2003年从安徽巢湖来到常州老三集团服装一分厂,从一名辅助工干起,经过17年刻苦钻研,现已成为一名服装高级技工。

  “每走一步,都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有了目标,工作才有方向。”李承霞说,刚进厂时,什么都不会。面对先进的进口缝制设备,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成为一名缝纫工。
   
  有一次,厂里技术员因指导失误,导致2000多件衣服不合格,每件衣服必须返工。这时,做辅助工的李承霞,鼓起勇气走到这位缝纫工身边,提出和她一起返工。就这样,每天下班,她俩一起返工到深夜,一周后,这批返工任务顺利完成。有了这次经历,李承霞深知,技能学习必不可少。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厂领导让她参加公司里的缝纫技术培训班,还帮她找了个师傅手把手地教。终于,她成功实现了缝纫工的目标。
   
  跨出了第一步,李承霞又向第二个目标进军,做一名优秀的缝纫工,让自己的照片贴进“光荣榜”。

  俗话说:勤能补拙。每天清晨,李承霞第一个进车间;每天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日复一日,她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了,针脚也越来越平。在老三集团,李承霞是出了名的爱动脑子。工作中,她发现缝纫机不论工作与否,电机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她想,这完全可以改进,便向公司提出了建议。集团很重视,经过电工的反复试验,终于改造成功。现在,全公司5000多台缝纫机都安装了“衣车宝”装置。仅此一项,每年为集团节电363万千瓦时,节省用电达30%。
   
  2018年7月,“李承霞工作室”成立,她带领团队成员立足岗位,积极开展技能攻关和工艺创新。借助这一平台,通过“师带徒”方式,李承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总结的最快捷实用的操作方法传授给大家,帮助工友们提升操作技术。她先后带了80多名徒弟,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了50%,在技术创新改革方面为企业创造了150万元的效益。
     
  多年来,李承霞代表老三集团参加区、市、省乃至全国级纺织服装行业各类技能竞赛,2006年,她获得了全国针织行业服装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2008年,被评选为“常州市优秀农民工”,并获得了常州市“最感动您的十位新常州人”之一;2011年,获得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当选为十五届市人大代表;2014年,被评为常州市劳模;2015年,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农民工”;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份鼓励,更多的是信任与责任。

  近年来,不少企业向她抛出高薪的橄榄枝,但李承霞从来没有动摇过,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说,今后还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回报所有给予她帮助的领导和工友。

  于素梅:技术创新成就精彩人生

  连云港鹰游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碳纤维设备研究所所长于素梅,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探索,相继完成多条碳纤维生产线、碳纤维预浸布等复合材料设备生产线的设计开发工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N基碳纤维关键设备、配套系统和工程化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与进口限制。2017年,她参与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大学毕业后的于素梅被分配到连云港纺织机械厂(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公司前身)技术科工作。自那时起,她就立足于技术岗位,扎根在生产一线。她曾先后负责了剪毛机、抓剪机、烫剪机、起剪机、水洗机、磁棒印花机等10余种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其中多个产品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2005年9月,于素梅参与到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万吨碳纤维项目的研发工作中,并于2007年5月首次连续生产出合格的碳纤维。
   
  2007年,为了充分发挥劳模在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生产活动中的“领头羊”作用,公司成立了“于素梅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自主研制的聚合、纺丝、碳化装置与工艺技术获多项国家专利,并建立了全套企业标准。《千吨规模T300级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于2010年10月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0年1月,她带领团队极参与公司的《干喷湿纺GQ45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项目。解决了干喷湿纺纺丝机机头喷丝组件的复杂设计、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喷丝板经常发生漫流、掉浆和糊板等诸多技术难题,实现了自主设计设备的高速纺丝。2013年11月,“于素梅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的《单线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装备及技术开发项目》被评为第五届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项目获评“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一等奖。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防疫物资特别是口罩严重紧缺,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鹰游集团成立连云港鹰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张国良的带领下,于素梅劳模创新工作室又投入到口罩机的研发工作中去。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4条全自动平面口罩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工作并迅速投入生产,有效地保障了防疫物资的供应。
   
  从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到“全国热爱企业优秀员工”、 “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于素梅谦逊地表示:“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要以此为激励,更加努力地工作,处处体现共产党员和劳模的模范作用,团结同事共同努力,不断为我们鹰游集团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聪明才智,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创造美好生活奉献出我的一份光和热。”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服装服饰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请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和原创性,并注明来源。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XX”的作品,均为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3、本网站对于注册用户发布的信息和言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信息和言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者自行负责。本网站有权删除不当信息和言论。
4、联系邮箱:12441126@qq.com
|公司简介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9 中国服装服饰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